大二学生
享受国际化学术资源
讲述人Sarah,北京人,2009年进入港大社会科学学院
交往广泛自由自治
与Sarah见面是在一家快餐厅。Sarah戴着眼镜,打扮素净。说起在港大这两年的生活,Sarah的感触是:融入集体和同学交往对于内地生来说很重要。
Sarah提醒,港大并不是很舒服的地方,你需要做的是接受挑战并适应它。“比如住HALL(舍堂,内地称宿舍)。甚至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住 HALL的学生自治能力很强,自己选楼长,组织活动,跟内地宿舍完全不一样。不能适应HALL文化的内地生可以向舍监申请换楼层,如果仍然不能参与到集体中,可能会被‘踢走’(退宿),学校后勤将帮忙找房子。”Sarah说,自己之前是很“较真儿”的人,在港大两年,她开始对一些事情“放得下”,从中也找到了轻松和快乐。
资源丰富学术严谨
高二那年,Sarah专程去香港考察各大学,最终优中择优立志报考港大。终于,她如愿被录取,并被免去3年共30万港元的学费。“从那时起我就感觉到,港大喜欢刻苦学习,能坐得住的、看得进去书的学生。”港大为学术型学生提供的资源也让Sarah非常满意。“港大的图书馆最棒!”Sarah由衷感叹,她2008年曾在北大委培,上学期还到台湾交换学习,就她所接触到的图书馆来讲,港大图书馆的在目册数最多、借阅权限最宽泛、外文文献和在线资源最丰富。“别看它小,但是书的种类非常丰富。”
“港大的学术系统非常严格规范。写论文时,教授会反复强调论文的格式和不能抄袭的纪律,引用某观点时一定得找到源头。”Sarah称,自己所在的社会科学学院课程少,但作业多。“我们一学期六门课,每门课有考试、3000字到5000字的大论文、1500字的小论文。考试论文交替而至,三五天就要交一次作业,基本没有空闲。”Sarah很推崇港大的导修课。“必修大课每周教授给200个学生上2小时的课,然后学生被分成10组,助教为每组上1小时的导修课,导修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大家可以把学到的、思考的东西讲出来、讨论。”Sarah说,这是很好的制度,但在内地大学中显得有点奢侈。
出国考察奖金不少
这些天,Sarah将利用暑假将去日本考察学习,学校会为她提供6000港元的食宿费。“我兼修的美术史每年有旅行奖金,我之前学习了亚洲建筑史,在假期里计划去日本参观古建筑。列明计划、说明学术目的,多数都可以申请到资金。这在内地大学可能是争抢的机会,而在港大非常普遍,只要学生注意争取,很容易获得去国外交流的机会。港大的国际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Sarah目前非常乐观,她说自己比来港第一年更加适应与喜欢港大。她准备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对港大能为她提供国际化的学术资源也很有信心。
毕业生
留港就业忙并充实着
讲述人李清扬,浙江人,2008年进入港大经管学院
熊皓桃,贵州人,2008年进入港大社会科学学院
在香港工作的忙碌从采访对象的生活状态中可见一斑,2007年浙江省理科状元李清扬今年从港大毕业,并在香港就业。她在一天夜里近12点用繁体字回复了记者的采访邮件,她表示当初选择港大不后悔,“学术方面觉得北大和港大差距不大,各有所长;但是生活环境方面,她觉得在香港生活三年各方面的眼界都开阔了不少,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在就业方面,李清扬觉得和内地相比,香港的就业选择面比较窄,大部分内地生从事金融相关行业。“但是留港工作概率比较大,回内地找工作也不算困难。” 来自贵州的熊皓桃同样顺利留港工作,只能在晚上八九点和记者聊几句的她称,今年从港大毕业后,她的通行证自动续签一年,在这一年中,她享受的待遇和永久居民一样。这也被她看作读港大的优势之一。“
另外,港大有在国际上很有地位的教授,他们的推荐信可能会很有用。此外,有些院系会和公司有联系,每学期会有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全职工作一个学期,晚毕业半年。“这些都很自由。”
■说法
教育学者:
内地高校应深思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虽然“状元”并不就是最佳生源的代名词,但如此多的内地“状元”选择港校,值得正在“纷抢生源”的内地高校深思。他告诉记者,目前内地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缺乏办学自主权”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高校内存在教学评估造假、精品课程流于形式的问题,一些教授受制于论文和课题指标,精力没有放在教学上。
另外,内地高校课程存在专业课课程老化,必修课设置不合理,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此外,他认为大学招来优质生源之后,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养,而不是只为了获得一时的招生政绩。
港大内地招生办:
内地本科生超4成留港
问起内地优秀学子所表现出的特质,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告诉记者,内地学生勤奋好学,学科基础扎实,与香港学生灵活多变,互动能力强的优势正好互相影响,互补长短。“港大招收内地学生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下,为学生与学校带来好处。”他表示,内地学生创造了一个沟通两地文化的平台,让两地未来的领袖有机会相识相知。
在马纳提供的近两年内地本科生就业去向图表上,记者看到,每年超过40%的内地毕业生选择留港,回内地工作约为3%-10%。
港大校长:
招内地生靠的不是奖金
日前,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抢状元”一说回应称,他并不认为成绩好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如果考试成绩好,那非常好,但如果考试成绩不太好的,也可以是好学生。因为招生的整个时间比较短,要快速决定招哪些学生,只能依靠成绩,成绩好的学生里面有状元,但我们并没有真的去抢状元。” 徐立之同时否认了港大靠奖学金来招揽人才一说,他强调,港大招生是与学生“互相选择”的结果,例如通过面试环节让学生了解港大教学风格。
■新闻背景
北上广学生
更青睐港大
香港大学7月下旬发布通告,称该校已完成2011-2012年度内地本科生收生程序,今年录取的内地新生共有291名,包括17名“省市状元”,其中北京3人。
近几年来,北上广基本位于港大内地招生人数的前三名,这三座一线城市的学生似乎更愿意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据报道,从港大2008年的录取结果看,“录取状元”是上海,共录取考生43个;“录取榜眼”是广东,共录取考生41个;“录取探花”是北京,共录取考生29个。2009年,港大在广东和北京分别录取了超过40名考生。2010年,港大共录取了近300名内地考生,广东考生的录取比例最高,共有60名考生入读港大。上海有近50名考生确定入读。
2011年港大共收到10362份内地学生的入学申请,其中来自广东、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申请占了多数,各有千余份。港大2011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300人左右,北京40名高分考生选择了港大。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一直稳定地提供优秀生源。
■名词解释
港大委培制
委培是港大为内地生独创的制度。主要是为了让内地生先适应一下大学生活和大学课程,以防直接入港带来的课程跨度等障碍,同时也为了平衡港大三年学制。按照委培制度,港大录取的内地考生需在进入港大学习的前一年,分别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内地高校委培。
据悉,从2012年起,香港将推行四年本科制。舆论猜测,如此一来,港大录取的内地学生第一年将不会在内地高校委培。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表示,明年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的详细安排将于年底公布,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会为内地生提供文化适应调整课程。
课程特色
·英语听说强化+港大面试技巧+实战演练——量身定做套餐,全面攻克港大面试难关!
·北外高考面试考官+英籍外国专家——超强教学阵容,效果独一无二!
·模拟面试+视频回放+一对一专家现场点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自理自立能力——心灵储备 挑战成功!
·沟通力、表现力、竞争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素质训练 成就未来!
培训收获
·密集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帮助学生熟悉香港大学面试流程和重要环节,传授回答问题的技巧, 提升面试中的应变力;
·根据面试中考查的知识点和综合素质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和素质表现力;
·模拟港大真实面试过程并由北外考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和分析。
分2页 当前为第2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跳转:

|
||||